实际上,日本的经验也是如此。在上世纪 70 年代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消费从物 质消费向物质和精神消费并重,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例如,教育、书籍和娱乐支出在 日本 1973-1985 年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也快速抬升。 目前中国平均每 2.5 个家庭拥有一辆乘用车,相当于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水平,随 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均 GDP 的增长,我们认为家庭乘用车保有量有望上升到接近平均每 个家庭拥有 1 辆。中国当前的内需消费市场已经远超过日本,在近年已经接近美国,随 着需求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成为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近在咫尺。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维持 稳定发展,未来空间大幅超过美国、成为史无前例的大市场也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也是吸引包括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的一大 优势。其他相对小的经济体如新兴经济体及部分总规模不大的发达经济体并不具备这一 优势。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整机厂商的一级供应商在中国都可以找到;动力电 池更是如此,从上游的材料、到中游电机电控等部件、以及下游需求,基本实现全产业 链覆盖。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个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的覆盖将缩小企业 的采购和物流成本,也将缩短对需求及技术变化的响应时间,而这种全产业链的覆盖是 以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这种优势较多新兴经济体及规模偏小的发达经济体并不具备。

举例来说,作为开放桥头堡、目前依然快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化已经具有相 当的规模和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珠江西岸的电气机械和家电以及珠江东岸的计算机等 电子设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同时,围绕上述两个核心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配套产业 也蓬勃发展。例如,江门与电气机械和家电产业集中的佛山、珠海和中山相邻,其金属 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也较为成熟;东莞、惠州在深圳的带动下,计算机等电子 产业蓬勃发展,占比位于前两位,其相关的配套产业如橡胶和塑料制品产值也较大。这 些都是依托中国大市场产生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案例。 并且随着技术的积累,我们看到中国的产业也在不断往附加值更高的方向逐步升级。相 对高附加值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例逐步升高,类似上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高附 加值产业工业增加值迅速上升,同时技术及结构升级产业占 GDP 比例在 70 年代不断上 升。根据世界银行 2019 年全球产业链发展报告2,从 2000 年到 2017 年,中国在全球供 应链的位置上,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亚太区域的核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美欧之间供 应链直接联系。 放在全球来看,依托于大内需市场及全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具备独特地位和优势, 简单概括就是:“比我便宜的没我技术好,比我技术好的没我便宜”。正是因为这一点, 我们注意到,只要一类产品在中国进入需求放量和普及的阶段,其在中国市场的总体规 模占全球市场需求规模的比例将快速上升,成本将快速下降,比如家电、智能手机、通 讯设备等。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