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过去一年,得益于各国政府的有效举措和疫苗成效,全球经济正在积极复苏;但由于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各区域复苏进程并不均衡。在中国,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增长逐渐步入正轨,市场动能也在恢复,大部分国内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已经接近或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国内金融市场环境依然充满挑战,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滑,收入、盈利水平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末国内银行业净息差仅有2.08%,较去年末下降2个基点,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速分别由2015-2020年的10%和12.7%降至8.3%和11%。
同时,不同类型银行和同类型银行内部的表现不断分化。2021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盈利增速分别为12.7%、13.4%、11.6%、9.1%。在同类型银行内,2018-2021年期间,领先与落后银行的经济利润差距逐年扩大,在股份制银行中这一差距扩大至1.6倍,在城商行中扩大至2.7倍,在农商行中扩大至1.1倍,反映出不同金融机构应对危机的韧性差异。
受此影响,银行间整合并购开始加剧。部分小型以及表现欠佳的银行开始被中大型银行或表现好的银行并购,亦或是同类型、同规模的银行开始寻求合并以取得规模效益。
同时,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速。部署实施数字化创新战略、推动银行数字化业务变革和产品创新,并依托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对业务和运营深度赋能,已经成为各银行未来制胜的关键。
另一方面,以“防风险”为重点的监管强度日益提高。监管部门强调金融业应支持实体经济、回归本源,大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面向房地产等非实体经济的贷款集中度,避免资金空转。后疫情时代,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持续。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监管严格限制影子银行规模,打破刚性兑付,鼓励银行去杠杆、去通道,加快净值化转型步伐。
根据麦肯锡观察,2020-2021年全球银行业在应对疫情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其中,中国和欧洲的银行表现尤佳,凭借雄厚资本为缓解危机做出了不少贡献,并有机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前进。然而,利率、政府对经济复苏的支持、银行对过剩流动性的管理方式这三个宏观因素,可能会阻碍银行实现超出预期的绝佳业绩;同时,金融科技公司和平台企业对行业的数字化颠覆,也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小冲击。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行业背景下,全球银行业呈现两级分化。麦肯锡认为,地理位置、规模、客群、商业模式是影响银行价值的四大核心因素。未来几年将是银行业的重要分水岭,要想在行业大分化中胜出,各银行需在以下九大方面重点发力:
建立高差异度的客户关系,在跨行业领域紧随客户生命周期目标,建立新型客户关系。
细致了解细分客群需求,打造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专有客户数据与洞见。
针对独具优势的细分客群、业务、地理区域,重点投入充足的人员和资本。
围绕生态圈开拓新的稳定收入流,弥补核心银行业务潜在的收入流失。
深刻理解环境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ESG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拥抱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趋势,实现规模化应用。
深入了解现存的市场信贷风险与新兴的网络、地缘政治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防范风险。
建立独特的价值主张,讲好资本市场故事,实现超越传统银行业的估值水平。
培养真正的创业文化和敏捷团队,快速拥抱变化、敏捷创新,实现战略目标。
面对疫情冲击,全球银行业已经证明了自身的韧性,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未来几年,银行业将经历巨变,这既是挑战也是难得机遇。随着商业银行回归本源、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渐成共识,中国银行业凭借自身在数字化探索、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可采取前瞻性行动,在全球行业版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