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人才”定义为“具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创造 价值的人,是人力资源中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人 才”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其他国家中与“人才”比较相近的概念是“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19 世纪,部分学者把人力资本归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经济学家弗里 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在国家生产力三个层次的精神力量层次阐释 中强调了激励机制和智力开发,也即“人才资本”的重要性。1954 年,彼得·德 鲁克(Peter F. Drucker)其《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并认为 企业真正的资源只有人力资源,企业走下坡路的第一个信号是对那些合格的、能 干的、有志向的人才失去吸引力。① 本报告把“人才”界定为:有一定的知识和才干,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流动”,既可指人才在空间位置上的迁移,又可指人才在产业间、职 业间的流动。②本报告“人才流动”聚焦于人才在国家间、区域间或全球范围内 的流动,在人才流动趋势部分也涉及产业、职业之间的流动。促成人才流动的原 因有很多,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人口结构差异与各国人才政策是其中最为重 要的因素。本报告所指人才在空间位置上的流动主要分为人才流出(流入)、人才回流、人才环流三种模式。
人才流出,是从人才输出国角度定义的流动模式,即人才从一国迁徙至另一 国。对于人才输入国来说,就是一种“人才流入”现象。不管是“人才流出”, 还是“人才流入”,都是一种单向的人才流动。 人才从 A 国流入 B 国再流回 A 国的过程,即为“人才回流”。在人才回流中, 由 A 国流出的人才在 B 国学习或工作后,可能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知识或管理技 能,当其回流到 A 国时,A 国就可以通过人才回流分享国际前沿的技术知识、人 文思想和管理技能等。 人才环流即人才在流出国、流入国、第三国之间“循环”流动。在人才环流 的过程中,人才在 A、B、C 之间循环往返,使得三者不再是单纯的流出国与流 入国的关系,而是互为流出国又互为流入国。从空间来看,人才环流跨越至少两 个国家;从流动次数来看,人才环流不是单向或单一循环的人才流动,而是多次 循环往返的流动;从流动效用来看,人才环流不是单一的非受益即损失的模式, 而是成为了双方都能受益的共赢模式。①人才环流推动了资源、资本、技术的互 通有无、互惠互利,从而促进彼此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析全球人才跨区域流动现状,须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各国对“人才”的定 义有所不同,目前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现状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监测标准。本 报告通过追踪国际移民①(尤其是工作型国际移民和国际留学人员)的流动趋势, 对全球人才跨区域流动现状进行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