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新民晚报讯(记者 金志刚)德勤今天发布《2018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这项调研对中国消费者与移动数码设备的供求关系和应用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并提出9大核心观点,涵盖中国手机持有率、手机AI应用、指纹识别、二手手机市场、短视频应用、手机支付、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设备、手机流量、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中国用户换手机频率全球第一

据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研究高级经理钟昀泰介绍,在设备层面,中国用户的手机持有率及替换手机的频率均位居全球第一的位置。2018年,中国用户手机持有率高达96%,同比增长了7%,相比全球的平均持有率高出6%。高增长的持有率可归因于国产智能手机崛起、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加上中国通讯运营商在流量套餐的价格和使用规格方面的不断放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新机。

在高持有率下,中国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也明显高于全球用户。在2017年后购买手机的占比中,中国用户的占比近80%,全球用户仅为58%。与此同时,在手机功能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旧手机对于用户的价值较小,因此用户对于二手手机市场和以旧换新的兴趣仍然很小,导致二手手机市场“一潭死水”。

中国正成为AI手机应用的“先锋”

德勤调研数据表明,中国用户在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使用率总体上高于全球用户。得益于科技巨头开放的开源社区、海量的搜索数据、丰富的产品线和广泛的用户需求,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当中,随着更多的移动设备厂商入场人工智能领域,面部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的解锁方案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

与此同时,中国用户短视频的应用于2018年全面爆发,以滤镜、视频编、跨平台分享为主的短视频相关应用快速扩张,而加入了智能推荐等人工智能算法的短视频类应用也极易令用户“上瘾”,并拥有极强的传播性和社交属性。因此,中国用户在内容上消耗的时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其中,新闻、即时通讯上的视频以及视频新闻已经成为中国用户的主要内容消费形式。

指纹识别占据生物识别领域“C位”

在手机支付方面,报告指出中国用户在使用移动端操作银行业务的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便捷的操作、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的搭建促使手机支付逐渐取代银行卡成为中国手机用户形影不离的“钱包”。

当中,引入生物识别技术衍生脱离手机的支付方式,也是促使消费者提高其使用率的关键,而更加智能的屏幕指纹识别在2018年逐渐被各大厂商采纳,更快更便捷的操作结合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案使指纹识别的渗透率进一步扩大。除指纹识别外,基于AI技术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成为仅次于指纹识别增速的识别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有望进入“刷脸”时代。

中国家居“科技感”赶超全球水平

随着“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以及运营商和各互联网软件平台的合作,中国手机流量开始全面降费,中国用户从4G初期

处蹭WiFi的场景走向了有条件的“无限”流量时代。全面放开手机流量资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流量方面的营收下降,但同时机遇巨大,因为即将到来的5G将对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运营商应该提前意识到自身在5G时代的角色转换,并探索更加多元的营收模式。调研显示,38%的用户表示,在5G到来的时候会尽快更换为5G网络。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