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乡村振兴,将“三农”问题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是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全面升华。十九大报告用20个字总结“乡村振兴”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对应了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宽裕”,是后者的全面升级。而2017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足见其定位之高史无前例。
乡村振兴“三步走”,2018年作为破题之年,有望看到政策密集落地。所谓乡村振兴“三步走”分别是: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按此时间表,2018是顶层设计之年,随着每年一月底农业一号文出台时间点的日益临近,从逻辑上看,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或将马上揭晓。
城乡关系再定义,从附属到平等,是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从发展驱动力的角度,政策落脚于城市,把农村放在了从属地位。乡村振兴,则是平等看待城乡,在立足于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禀赋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从依赖外生增长,到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思路上的巨大转变。
振兴乡村绝非朝夕之功,本文梳理了具体执行层面上的五个维度:
土改盘活存量,宅基地改革是核心突破口: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一户一宅、无偿取得、长期使用”的宅基地制度。而在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退出不畅,导致“建新不拆旧”普遍存在,“空心村”背后是大量土地的闲置。通过“宅改”节省用地指标,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在美化村容村貌、合理化村庄格局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增收,刺激大众消费。
特色小镇扬长避短,发扬农村文化优势:作为农业经济的中心,和城乡沟通的桥梁纽带,特色小镇承上启下,吸引城市要素下乡。国家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总投资或达两万亿,将明显刺激建筑、园林投资。
精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8年仅扶贫专项资金预计就在万亿以上,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总布局下,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对乡村振兴形成强力支持,中长期将显著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分析详见申万宏源策略报告《三率一度,精准扶贫》。
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中国农业问题突出体现在:供需结构失衡(玉米过剩,大豆极度短缺)、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增产靠农药、有悖绿色农业)。通过转变农民观念、培育优质种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培育农村新业态:1、电商:以浙江为例,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把空心村变成“淘宝村”。2、农旅:培育农家乐、乡村游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3、光伏:以光伏大棚为主要形式,采取电力+农产品的双重盈利模式。
于乡村振兴具体投资机会的把握,将在后续报告中详细阐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