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汽车智能座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对智能座舱产业做出全面梳理,介绍智能座舱概念定义、发展历程和宏观环境;将产业链拆分成基础设施、底层技术、智能化零部件和整车四大类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智能座舱行业面临的挑战,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工业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座舱电子这一细分领域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汽车产品也经历了从纯机械到电气化结构的演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座舱的底层技术、产品形态、产品功能一直在逐步进化。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长和云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出现,汽车座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车企也试图在这场变革中寻求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逐渐减退,手机、电脑等消费级电子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互联网科技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增量市场。汽车产业体量庞大,且座舱产品具有终端属性,天然符合需求。本篇研究,亿欧智库对智能座舱产业做出全面梳理,从概念定义、宏观环境和发展历程切入,对产业链尽可能进行详细拆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做出预测,以期帮助投资机构和从业者找准潜在机会。

通过本次研究,亿欧智库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产业链角度看:智能座舱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跨界趋势。参与的各主体需要在把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强强联合,任何单独的一方都无法在产业中占据主导。

从价值链角度看:在跨界合作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科技企业主要提供了数据支撑以及算法软件等部分,为传统汽车座舱产品赋能。而车企和Tier 1则提供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经验,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认知把控上更有优势。在这其中,价值链重心或将向软件和算法转移。

从产品角度看:汽车座舱产品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主控芯片的出现整合了分管不同功能的ECU,虚拟机则整合了不同底层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屏幕(中控屏、仪表盘等)也趋向于融合。

从市场角度看:在涉及诸如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座舱产品中,国外科技巨头目前依旧掌握绝对优势。国内厂商期望向高利润环节切入并非易事,具有资本实力的厂家可通过收购方式获取核心技术,逐渐渗透进产业链。

br#
此外,国内厂商在智能座舱各细分产品的市场潜力主要集中在合资品牌的中低端车型。随着产品定位的调整,越来越多合资品牌推出低价位车型。由于国内供应商具有成本优势,合资品牌选择国内供应商的机会增大。

2019汽车智能座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Part 1.智能座舱发展现状及背景
1.1.概念界定
1.2.发展历程
1.3.驱动因素
Part 2.智能座舱产业结构分析
2.1.基础设施
2.2.底层技术
2.3.智能化零部件
2.4.整车
Part 3.智能座舱发展挑战与趋势
3.1.挑战
3.2.趋势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