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时代宏观
文|潘向东、刘娟秀、陈韵阳
摘要
• 棚改货币化的背景
棚改能够改善民生、推进城市化建设、去库存、盘活房地产市场。实物化安置是以新建的安置房替换棚户区住房,对房价的影响较小,对房地产投资有直接拉动作用,在2015年之前使用得比较普遍。货币化安置是指政府直接通过货币的形式补偿被拆迁棚户区居民,为了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央行设立PSL创新工具,向政策性银行投放PSL,然后政策性银行向棚改项目主体投放棚改贷款,棚改项目主体对居民进行货币化安置,居民购房,开发商利润增加,商品房库存减少,开发商拿地意愿上升,政府供应土地,土地财政创收。如此一来,整个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盘活。
• 棚改货币化的影响
棚改货币化与三四线城市房价。棚改的初衷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在棚改的初期,以实物安置为主。棚改货币化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的主要原因之一,货币化安置比例的提升刺激了购房需求,库存快速去化,房价不断上涨并脱离基本面。
PSL与货币政策。PSL是棚改货币化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也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当前阶段,面临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多项定向宽松的政策出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已现,这种情况下,PSL缩量有利于对冲这一轮定向宽松,使得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同时有利于防风险。
棚改货币化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棚改贷款不直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但会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截至2018年5月,PSL余额超过3.12万亿元,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可忽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阶段结构性去杠杆重要目标之一,从“化解存量,控制增量”的角度来讲,棚改货币化的比例有必要适度降低,同时有序推进棚改专项债。
• 展望
棚改货币化对房价和房地产投资的促进作用边际减弱,长期可能出现分化。首先,已经审批通过的存量项目还在正常放款,这部分不受影响。其次,4-5月PSL投放量明显减少,棚改的资金支持有所减弱。再次,2018年棚改计划量降至580万套,山东等地区减少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最后,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会刺激一部分靠近一二线城市的区县购房需求,对于本地自身需求和周边城市需求带动的地区,房价和成交量在短期可能保持稳定,不容易大起大落。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放缓。未来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的下降和专项债的替代作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将得到遏制,地方债务风险将得到一定程度化解。不过,由于棚改贷款的规模过大,短时间无法完全形成替代。
• 总结与思考
其一,不宜全盘否认棚改给三四线城市带来的去库存作用。其二,去库存的最初目的已经达到,棚改货币化应该逐渐退出。要减少地方隐性债务,尽快建立并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其三,货币化安置的放缓可能不会导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长期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分化,房价或难持续大幅上涨。其四,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不适合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其五,在政策初期,部分人受益于政策红利;而到了政策尾声,后知后觉的投机者可能会承受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其六,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问题的短期解决需要具有时效性、有效性的政策组合,长期解决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正文
棚改货币化的背景
棚改(棚户区改造)的意图在于,一方面,通过拆除棚户区住房,减少住房建筑结构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改能够改善民生并推进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住宅库存高企,商品房销售低迷,为了去库存、盘活房地产市场,棚改的方式分为实物化安置和货币化安置:
实物化安置就是以新建的安置房替换棚户区住房,优点在于不经过市场化交易,对房价的影响较小,缺点在于安置房存在建设周期长、品质差、分配缺乏透明度等特点,实物化安置在2015年之前使用得比较普遍,对房地产投资有直接拉动作用。
货币化安置是指政府直接通过货币的形式补偿被拆迁棚户区居民,主要有居民自主购房、政府购房和货币补偿三种方式,其中,货币补偿占比较小。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央行设立PSL创新工具,向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国开行)投放PSL,然后政策性银行向棚改项目主体投放棚改贷款,棚改项目主体对居民进行货币化安置,居民购房,开发商利润增加,商品房库存减少,开发商拿地意愿上升,政府供应土地,土地财政创收。
如此一来,居民、地方政府、开发商的需求似乎都得到了改善,整个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得到了激活。
棚改货币化的影响
2.1 棚改货币化与三四线城市房价
棚改的初衷是为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在棚改的初期,以实物安置为主,由于安置房不走市场化交易流程,对去库存和房价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在2015年之前,实物安置比例均在90%以上。为了有效解决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积压问题,国务院、住建部、财政部等出台政策推动棚改货币化,其中,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通知》(建保[2015]125号)提出按照原则上不低于50%的比例确定本地区棚改货币化安置目标,对库存大、消化周期长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另一方面,对货币化安置的棚改项目,国开行将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在政策刺激下,2015-2016年货币化安置比例和国开行棚改贷款规模显著提升,2016年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8.5%,是2014年的5.4倍,2016年国开行棚改贷款9725亿元,约为2014年的2.3倍。
货币化安置比例的提升刺激了购房需求,库存快速去化,房价上涨,以70城中的三线城市为例,2015年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同比降幅开始收窄,并在2016年转为正增长,根据易居研究院数据,2018年5月全国100个城市中,三四线城市住宅均价已经连续9个月过万。房价的上涨已经脱离基本面,高企的房价和偏低的人均收入不匹配,不仅增加刚需者购房压力,而且对于货币化安置的购房者而言,得到的补偿可能还无法匹配快速上涨的房价(比如拆迁时补偿50万,结果房价在短时间快速上涨,房子市值达到80万)。在棚改货币化的拐点,伴随限售等调控政策的升级,三四线城市住房流动性降低,而部分地区房价可能面临下调压力,导致三四线城市多套住房持有者的资产贬值。
尽管棚改货币化不是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的全部原因,但其效应如同房地产市场的催化剂。无论是刚需还是投机性购房,棚改货币化刺激了大量的需求,盘活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棚改货币化拉动商品房销售,以2016年为例,2016年货币化安置去库存2.5亿平,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8.2%;另一方面,由于库存水平下降,开发商拿地意愿提升,同时被拆迁腾出的地皮可以用作土地供应,增加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在2016年转正,2016年全年增长15.1%,而2015年增速仅为-21.4%。
2.2 PSL与货币政策
PSL是棚改货币化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在2014年9月使用MLF和PSL等创新工具来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并逐渐成为货币投放主要渠道。
2014-2016年的PSL放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汇占款的流失,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2015-2016年PSL新增规模分别达到6980.89亿元、9714.11亿元。2017年货币政策逐渐收紧,PSL新增规模较2016年减少约1/3。自2018年初以来,央行呵护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同时,2018年一季度PSL投放规模激增,达到3038亿元,远高于2017年同期的1632亿元,约为2017年PSL总投放量的47.8%。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外局势,内忧外患下,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自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政策已经发生微调,多项定向宽松的政策出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已现。由于PSL主要用于棚改货币化安置,其自身也是一种定向政策工具,这种情况下,PSL缩量有利于对冲这一轮定向宽松,使得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通过一些定向政策手段适度进行“精准滴灌”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寄希望于货币政策能完全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定向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最终流向是央行难以掌控的,那么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流动性可能会进入楼市,从而形成房价上涨预期,加大房地产泡沫,因此,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讲,有必要去减少PSL投放量。
2.3 棚改货币化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棚改贷款不直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但会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包括建设性债务、消费性债务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如平台公司债务、棚改债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债务等。虽然棚改贷款利率低,但体量较大,截至2018年5月,PSL余额超过3.12万亿元,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可忽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阶段结构性去杠杆重要目标之一,从“化解存量,控制增量”的角度来讲,棚改货币化的比例有必要适度降低,同时有序推进棚改专项债。
展望
棚改货币化对房价和房地产投资的促进作用边际减弱,长期可能出现分化。根据6月26日证券时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国开行正在重新全面梳理授信白名单,强化业务风险管理,国开行分支行暂停棚改项目审批,审批权限上收总行,待总行政策明确后还会正常发放。首先,已经审批通过的存量项目还在正常放款,这部分不受影响。其次,2018年一季度PSL投放规模大,而在4-5月显著缩量(4-5月PSL投放量合计1333亿元,而2月投放量就已经达到1510亿元),棚改的资金支持已经有所减弱。再次,2018年棚改计划量为580万套,较2017年减少20万套,部分地区正逐步减少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比如山东在2018年取消棚改货币化安置奖励(也就是不再使用现金补偿,不过货币化安置的其它两种途径并未取消),这样一来,即便国开行之后没有放缓棚改项目审批,棚改的作用也在边际减弱。最后,三四线城市需求并非完全来自棚改货币化,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会刺激一部分靠近一二线城市的区县购房需求,那么,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热度的走势可能出现分化,对于棚改货币化依赖高的地区,楼市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降温,对于本地自身需求和周边城市需求带动的地区,房价和成交量在短期可能保持稳定,不容易大起大落。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放缓。随着未来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的下降和专项债的替代作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将得到遏制,地方债务风险将得到一定程度化解。不过,由于棚改贷款的规模过大,短时间无法完全形成替代。
总结与思考
(1)不宜全盘否认棚改给三四线城市带来的去库存作用。房地产库存积压隐藏着较大的风险,一则商品房销售低迷,开发商销售回款捉襟见肘,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二则商品房库存积压导致开发商拿地意愿不强,土地财政歉收。棚改在最初以实物安置为主,对去库存的推动作用不大,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这一年是棚改货币化转折点,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推进,2015-2017年商品房库存显著减少。
(2)去库存的最初目的已经达到,棚改货币化应该逐渐退出。要减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尽快建立并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
(3)棚改货币化是推动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催化剂,而不是全部原因,货币化安置的放缓可能不会导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但经过这一轮非理性上涨,房价水平已经位于高位,购房成本增加,叠加限售模式蔓延至三四线城市,导致商品房转手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长期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分化,房价或难持续大幅上涨。
(4)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不适合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
(5)在政策初期,部分人受益于政策红利;而到了政策尾声,后知后觉的投机者可能会承受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
(6)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调控政策往往在一开始效果最为明显,达到目的后,有时会伴随后遗症,问题的短期解决需要具有时效性、有效性的政策组合,长期解决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END
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