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理念越发受到国内外、一二级资本市场的重视和认同。一方面,源于疫情爆发之后医疗、人权、环保等问题被集中放大,社会各界对如何维护越发全球化的经济秩序展开一次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层面长期以来对「如何实现企业长远价值」形成了共识——企业优秀的ESG表现可以起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产价值,以及在声誉、运营效率、法律保障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调研观察,ES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
(1)介于二级市场信息披露和行业规范的优势,国内二级市场的ESG理念普及和实践程度远高于一级市场;
(2)各交易所、监管层对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均具有明确指引和政策法规,因此处于投资阶段相对靠后的PE机构对ESG重视程度强于VC机构;
(3)LP对ESG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和迭新,不少秉持ESG投资理念的LP已经发生了从“负面筛选”到“正向选择”观念转变,在投资初期就对GP提出标准的量化要求,引导GP选择更符合ESG理念的项目。
实际上,伴随着资本行业的深化改革、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效应增强,将ESG纳入投资时的重要考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与VC/PE机构所秉持的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理念相同,ESG投资背负对企业“长期价值“实现的期待。因此,就36氪长期关注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来说,全面将ESG因素纳入“募投管退”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吸引国际化的资金,还能从投资源头处就有效规避风险,筛选出退出渠道更为多元的优质项目,最终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GP类型上来讲,相比于纯人民币机构,有过美元募资经验的机构具有更强烈的ESG理念意识,较为完整的制定了ESG制度、战略和目标。众多先行者们纷纷迈出了ESG实践的第一步,例如:红杉中国、idg资本、高瓴资本、云锋基金等头部机构在近一年内均发布了ESG投资相关报告;盛世投资、凯辉基金等机构则是任命了首席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