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调研由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益普索提供研究支持。报告从衣、食、用、行等方面解析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态与低碳生活方式,剖析公众碳能力现状,探寻理想的低碳生活与消费模式。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南方周末经营公司副总经理兼南方周末研究院秘书长孟登科、益普索研究总监沈重等嘉宾与近二十余家媒体机构就“公众与低碳生活的距离”话题展开讨论。
公众的低碳认同度高,对低碳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影响力仍需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节约和清洁利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通过多项政策的引导和产业实施,积极实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由于我国城镇化和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消费侧碳排放不断增长,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公民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符合公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此背景下,《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旨在为促进中国消费侧碳减排提供一些参考与依据。本次调研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抽选3500份生活人口样本进行定量调研,并在北京、杭州、海口、武汉四座城市进行了8场定性调研。
调查发现,公众对于“低碳”这个名词的熟悉度和认同度都很高,谈及低碳生活的意义,41%的受访者认为低碳可以“减少浪费”、33%的人认为低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32%认为它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同时,也有33%的受访者提到低碳使自己的生活更健康、另有25%认为低碳使生活回归简单,让生活更愉悦。这体现了公众既能够从“责任”和“利他”的角度看待低碳行动,又开始建立“低碳”和“高品质生活”之间的关联。
关于高品质生活,受访者认为应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与低碳发展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同时,报告也注意到公众对于低碳生活有着比较深层次的思考,比如31%的受访者希望学习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辨识低碳产品,另有28%、24%的受访者分别希望了解产品的碳足迹如何计算、以及低碳环保是否会增加生活成本。
调研发现,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不乏切实的低碳行为。最被广为接受的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在家用电器领域,表现为受访者对节能家电有着明显的购买偏好(在三个能效等级当中,选择一级能效的受访者占39%)、使用和处置过程中也有着具体的低碳行为。
在个人的低碳影响力方面,受访者更倾向于通过从行动上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来影响身边的人。从整体上来说,个人的低碳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环境责任也是生活智慧,既是利他的,又是利己的,是我们追求的可持续、高质量生活的应有之意。”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表示。
为低碳消费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低碳生活与消费不只影响个体,同时影响社会生态、经济形态。2018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公民十条》)发布,倡导公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公民十条》的第三条即为践行绿色消费。得益于长期的宣传和行为指导,低碳生活的一些实践变得具体而易行。调研发现,在夏季空调的使用上,有超5成的公众会将空调设置在 26°C以上,这与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倡导的“控制室内空调温度”行动是分不开的。
总体来看,居家方面,公众采取低碳节能行为的意愿较高,内容也比较丰富。其中,意愿度最高的两个行为是用低碳方式使用家电,以及购买能效等级高的节能产品。
尽管公众有较好的“低碳行动意愿”,但在行动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现实障碍,例如远距离通勤是否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支持、商家是否主动提供非一次性物品等。对于如何具体执行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公众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包括如何辨识低碳产品、如何计算碳排量、了解更多个人可以采取的低碳行动等。
《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试图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低碳”与“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增强低碳在生活中的可执行性、让它更加有迹可循、具有对行动的指导意义,形成“当我想低碳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做”,才是低碳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低碳生活与消费领域,如何促进公众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媒体可以做得更多。”南方周末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南方周末研究院秘书长孟登科说,“事实上,‘低碳’能否变成热词,公众能否乐于进行低碳实践,社会各领域都可以做得更多,只有打好组合拳,‘低碳’话题的研究、传播、影响才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