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自主可控新鲜事

内容源于国金计算机,内容有部分删减

正文共

10136

字,建议阅读时间

20

分钟

摘要:

银行IT需求广阔。

银行IT指对银行前端渠道、业务流程和后台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包括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本篇报告主要讨论后者。业务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业务的运行、账目计算、支付与清算等功能,管理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内部管理和风控等功能,渠道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业务的市场推广等功能。银行业是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2018 年,中国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 419.9 亿元,同比增长 23.6%,IDC 预测该市场 2019 到 2023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0.8%,到2023年,超过千亿规模。银行IT投资自身具备一定的周期性,19年开始进入向上景气周期。

数字货币有望重塑银行IT架构。

我国较早开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从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组建团队研究发行数字货币问题。近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已在深圳、苏州等地区展开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是基于央行、商业银行、公众的双层运营体系。其中商业银行承担数字货币向社会投放功能,如果数字货币发行,预计将带来新建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认证系统和改造传统的账户系统等需求。

分布式架构是银行IT国产化的基础。

银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国产化需求较为强烈,目前国内包括鲲鹏、飞腾、龙芯等国产计算生态正在逐步成熟,银行IT解决方案厂商也与正在逐步与国产计算架构进行适配工作。国产架构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与现有架构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所以分布式是实现国产化的必然选择,目前银行存量IT解决方案大部分采用集中式架构,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一、银行IT行业概述

1.1 银行IT概念及分类

银行IT是银行业务和科技的融合,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在更加方便、快捷和稳定地完成业务数据交换和处理的基础上,对银行前端渠道、各类业务和后台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

银行IT包括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硬件支出与软件解决方案支出占比基本为1:1。其中软件解决方案通过IT手段实现对银行业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支持,目前主要包括前端渠道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以及后台管理三类解决方案。其中业务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业务的运行、账目计算、支付与清算等功能,约占银行解决方案整体市场的40%,管理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内部管理和风控等功能,约占银行解决方案整体市场的35%,渠道类解决方案主要实现银行业务的市场推广等功能,约占银行解决方案整体市场的20%。

银行业是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

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银行IT集中建设,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建设完成了IT业务处理系统,信息系统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基础架构。随着银行业务和 IT技术的不断融合,银行IT 已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根据IDC数据,2018 年,中国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 419.9 亿元,同比增长 23.6%,IDC 预测该市场 2019 到 2023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0.8%,到2023年,超过千亿规模。

1.2 银行IT行业空间广阔

1)银行业竞争加剧推动银行IT发展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同时,随着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等各类新技术、新模式的的发展,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加剧,同业竞争不断在向双重竞争转化。这就要求银行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管理更为精细化。

面对竞争,银行业亟需发展中间业务,转变单一依靠存贷差的盈利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用户,进行更准确的营销。可以说银行业务发展的每一种需求,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整个 IT系统的要求,成为 IT 系统建设的动力。

2)信息技术发展推动银行IT业进步

由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各类新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在金融业落地应用,如金融云和金融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人工智能相关解决方案的实现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融合生态,并推动银行IT发展进入新阶段。

1.3银行业IT解决方案规模稳定增长

1)业务类解决方案

根据IDC数据,2018 年业务类 IT 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约178亿元,其中核心业务系统市场规模约79亿元,占整体业务类市场的 45%。核心系统为银行IT中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IDC预测核心系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近20%的增速,至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10亿元。

18年,渠道类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约83亿元,继续保持稳定增长。IDC预测,2018-2022 年渠道类业务复合增速将达到14%,到 2022 年达到 约129 亿元,渠道类解决方案中网上银行系统占比最高。

2)管理类解决方案

根据IDC数据,2018 年中国银行业管理类 IT 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约148亿元,同比增长约25%。其中,风险管理市场目前是管理类业务最大的子市场,随着银行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类IT支出也不断提升,规模达到约67 亿元,商业智能/决策支持子市场规模达约48 亿元,同比增长 23%。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在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同时将逐步步入优胜劣汰的整合期。

同时新技术的研发也促使银行IT业不断进步,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1.4行业主要业务(产品)和经营模式

1)业务类解决方案:核心业务系统是重中之重

业务类解决方案占据了银行的中台核心位置,对银行业务的开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业务类解决方案包括:核心业务系统、支付与清算系统、中间业务系统、信贷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银行等解决方案。

其中核心业务系统是银行处理客户信息、存贷款产品、支付服务和总帐的 IT 系统的总和,它通过整合后台系统,为信息系统及客户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使银行快速灵活地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增加的客户需求和市场机会,开拓具有竞争力的业务。

核心业务系统的投入增加意味着其业务部署弹性的提升,并能支撑更复杂的业务体系和数据量。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和规模亦不断增大,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核心系统业务规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除此之外,各类新技术往往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往往集中于账目计算、清算等方面,因此以核心业务系统为代表的银行业务类系统是银行IT系统更新升级的主要领域。

2)渠道类解决方案:直销银行加速推行

渠道类解决方案占据了银行前台的核心位置,它分为柜台交易系统、渠道管理系统、网络银行系统、移动银行系统等。其中网络银行和移动银行系统已成为银行目前非常重要的业务推广渠道。

随着银行互联网渠道的不断发展,银行线下网点正在朝着精简提效的方向发展,而线上渠道正在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战场。银行争夺线上渠道主要通过网上银行和直销银行两种模式。

传统的网上银行仍依赖线下网点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直销银行与传统模式的网上银行不同:直销银行不设线下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银行产品和服务主要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因没有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直销银行所采取的完全互联网化使其能够摆脱银行网点的物理和地理限制,进而在提升银行投入产出比的同时大幅扩大银行的渠道推广效果。

3)管理类解决方案:风险管理市场一跃成为最大子市场

管理类解决方案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管理、企业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在内的与银行后台紧密相关的解决方案。

在银行业监管方面,2018 年中国金融监管借鉴英国"双峰"监管体制,向混业监管方向迈进。银保监会合并,与央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能,强监管时代来临。在复杂宏观经济环境与强监管时代来临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银行业更加重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内部监督管理。

二、银行IT行业迎来景气周期

2.1  银行IT投资具备一定周期性

从银行业IT支出来看,银行 IT 投资中硬件投资约占一半,而硬件因为使用周期、更新换代等因素有一定的替代周期,通常硬件投资周期是五年左右。产业调研了解银行业上一轮IT采购高峰期是14-15 年,目前已进入新一轮采购高峰期。

从银行IT解决方案上市公司近年来的经营情况看,银行IT解决方案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如果再对市场规模增速进行细化分析,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信息化行业发展模式调研与趋势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2015年银行IT市场整体规模同比增长23.5%,增速达到峰值,此后几年行业增速连续下滑,而19年开始,银行IT行业增速再次调头向上,预计进入下一轮景气周期。

2.2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缩短需求周期

1)政策持续推进行业维持景气

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已有三十年历史,在银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银监会、央行等出台过多项政策,促进银行信息化加速建设。

除了政策利好之外,IT技术的更新迭代也驱动了银行IT行业的新需求,使得需求周期大大缩短。

2.3  分布式、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带来新需求

1)分布式是银行IT建设的趋势

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多个处理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而构成的松散耦合的系统。从系统中某台处理机来看,其余的处理机和相应的资源都是远程的,只有它自己的资源才是本地的。

一般认为,分布式系统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及其优点:

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应用,分布式架构进一步解决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部署效率问题,同时也缩短了需求周期,可以说分布式是银行IT建设的趋势。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2017年之前,银行业主要采用集中式架构的业务系统。但是这种业务系统运营成本较高,在面对银行转型和极大的业务拓展时,渐渐无法满足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主机负荷,控制运行风险的需求让分布式架构有的放矢。

分布式架构的一大优势是对每个数据节点的计算能力以及单点可靠性的要求大幅降低了,这导致价格低廉的PC服务器可以凭借数量优势取代之前主流的大型机,从而带来IT总体成本和支出的下降。

大型主机、集中式架构技术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中,难于满足国产化需要。除此之外,集中式架构主要技术被大型机供应商所垄断,缺乏有效竞争。而分布式架构下国产服务器、数据库产品在银行进行应用成为可能。

2)区块链推动多去中心化建设进程

区块链的本质是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分布式数字账本,以加密算法、分布式记账、共识机制等技术为核心。区块链包含四个主要特征:

近年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不断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其业务发展。

根据 IDC 统计预测,2018 我国区块链总支出约为 1.6 亿美元,2019 年将达到 3 亿美元, 到 2022 年将增加至 14 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 73%。金融行业作为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投入将更为显著。据 IDC 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金融行业在区块链领域的总支出约为 0.85 亿美元,占全部行业的 50%左右。

3)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造新的需求

随着银行业快速转型和国际化进程以及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对银行IT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云计算技术使得银行不需要再去购买额外的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而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得银行业务以数据为中心精细化推进业务。

根据IDC预测,到 2022 年,亚太地区金融机构公有云服务支出将达到 95 亿美元,而在 2017 年,这一数据仅为 24 亿美元,规模将增长 4 倍。根据信通院调查, 2018 年我国近九成金融机构已经或者计划使用云计算技术,未来金融机构的非核心系统“上云率”将越来越高。

三、数字货币重塑银行IT架构

3.1央行启动数字货币发行工作

普通数字货币是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与流通纸币相同,属于现金(M0)范畴,用于替代现有纸币和硬币的数字化货币,有央行背书从而具备法偿性。因此,

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设计是M0的替代。从使用场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针对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

我国较早开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从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组建团队研究发行数字货币问题。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数字货币研讨会,对外宣布正在研发并争取早日推出数字人民币。此次会议上,众多专家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2017年1月29日,央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该所在南京、深圳等多地布局,通过与研发机构和产业结合,以实现金融科技研究成果开发的落地。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目前由央行货币金银局管理。目前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入了技术攻坚阶段,争取在现有的技术架构、技术测试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推出稳定、高效、安全的国家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DC/EP 依据实名程度分级开放交易额度,认证度低的可以小额交易,认证度高的额度放宽,分级管理实现一定程度的匿名,可以保障普通用户的隐私。

央行数字货币在今年有望迎来更多场景、更大范围的试点应用,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场景,触达C端用户,产生多样化应用。

3.2 数字货币给银行IT带来新的需求,空间可观

1)数字货币的作用和意义

在微观层面,数字货币首先可以降低实体货币发行与流通过程中的高成本,加快资金流转效率,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实现资金跨境快速流转。它还可以促进央行和商业银行IT系统改造,重塑现有的支付体系和技术。

在宏观层面,数字货币能够增强对经济的整体把控程度。央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可控匿名,宏观地获取社会交易的全局情况。另外,它还为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大大降低跨境汇款与清算的成本与时间。

2)数字货币发行给银行IT带来新需求

目前法定数字货币的庐山真面目还不得而知,不过在今年9月《中国金融》一期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的专题中,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对此有所阐述。他表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总体框架可以描述如下: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中央银行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货币后,直接面向社会,负责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种币、两个库、三个中心。

一种币指由央行背书并发行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

两个数据库为数字货币银行库和数字货币发行库。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是基于央行-商业银行-公众的双层运营体系。发行货币时,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银行库,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100%准备金作为数字货币发行基金,进入到央行的数字货币发行库中。

三个中心的具体结构为: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数字货币的具体发行流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是基于央行—商业银行—公众的双层运营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 100%准备金。发行时,由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商业银行的银行库,同时等额扣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再由商业银行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

这种发行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央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散央行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延续当前的货币发行体系,避免对商业存款产生挤出效应,也给银行IT带来了新需求。

央行发行端:发行端需要完善“三个中心”,强化密码技术(IBC)、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掌握货币的流通过程,保障数字货币交易的安全性,并对违法行为进行防范,为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商业银行投放端:投放端预计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第三方机构。主要需求包括新建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认证系统和改造传统的账户系统。特别是银行核心系统的重构和升级需求有望带来银行 IT行业龙头有望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做大做强。

3.3  空间测算

依据相关调研信息推测,假设四大商行基础数字货币系统新建及改造费用为1500万,股份制银行为1000万,城商行800万,其他银行600万,则总空间为1,036,600万元。

四、银行IT出海战略打开新成长空间

4.1 海外市场前景广阔

1)全球银行IT支出稳定增长

根据CELENT的统计数据及预测, 2019年全球银行IT市场增长稳定,其中北美市场增长最快,CELENT预测北美市场未来4年复合增长率为4.6%。同时,2019年亚太区银行IT市场规模超过700亿美金,CELENT预测亚太市场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为3.8%。全球银行IT支出预计2020年可以达到2,840亿美元,2022年达到3,090亿美元。

2) “一带一路”给国产银行IT厂商带来出海机遇

2013年9月,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国拓展新的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出海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同时预示着市场潜力巨大,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国内银行IT厂商有望走出中国市场,参与东南亚等国家银行IT建设。

3)东南亚国家银行体系较为落后

高互联网普及率和低银行账户拥有率并存。

东南亚地区跨越 PC 时代直接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90%以上人口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是一个移动先行的区域。根据 Internet World Stats数据,目前东南亚平均互联网普及率为60.91%,超过全球平均互联网普及率(57.3%)。传统银行开设网点的形式受制于各种因素无法快速渗透,使得大部分东南亚人民无法通过传统银行网点获得银行服务,东南亚地区 6 亿人口中仅有 27%的人拥有银行账户,这与该地区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年轻人口红利巨大。

东南亚的人口总数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6.25亿,且35岁以下人口占比约60%,人口年轻化有利于互联网科技的渗透和扩散。除此之外,东南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东南亚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共计约720亿美元,各国的GDP增速也基本在6%上下。

综上可见,东南亚国家银行建设需求大,而人口年轻化及高互联网普及率使得互联网银行等创新模式易于在东南亚国家落地,传统及创新银行IT业务在东南亚国家前景广阔。

4.2 中国银行 IT 厂商具有竞争优势

1)国内银行IT厂商相对欧美金融 IT 巨头有价格优势

中国银行IT厂商近年来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开启出海战略。过去东南亚地区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单一,除了少数银行使用东南亚老牌IT供应商之外,大多数使用欧美等国家提供的银行信息化系统。随着近年银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银行信息化系统进入集中换代周期,需求也相应增大。中国部分银行 IT 厂商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拓展东南亚市场。

2)国内银行IT公司对东南亚老牌金融IT公司有技术优势

东南亚市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银行IT系统的要求较高,中国银行IT供应商在与东南亚老牌金融 IT 公司竞争中具备显著技术优势。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走在世界前列,相对东南亚银行IT提供商,国内银行IT厂商在互联网银行等创新业务方面经验丰富,在拓展东南亚市场时具备一定技术优势。

五、银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国产化大势所趋

5.1国产计算生态逐步成熟

1)鲲鹏生态

2019华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宣布华为正式启动计算战略。华为目前已经投入超过2万名工程师,形成了以“鲲鹏+昇腾”为核心的基础芯片族。基于计算战略与芯片根基,华为将以“一云两翼双引擎”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开放的产业生态。

一云指华为云。华为云将通过全栈创新,为生态伙伴提供安全可靠的混合云,为世界提供普惠算力;

两翼指智能计算业务以及智能数据与存储业务。在智能计算领域,面向端、边、云,提供“鲲鹏+昇腾+x86+GPU”的多样性算力。在智能数据与存储领域,融合了存储、大数据、数据库、AI,围绕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让数据的每比特成本最优、价值最大;

双引擎指围绕“鲲鹏”与“昇腾”打造的两个基础芯片族,可构筑异构的计算架构。

目前,华为已经与超过150家(MSP云服务、服务器PC整机制造、中间件、操作系统、上层各类应用软件等产业)合作厂商携手推动鲲鹏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众多行业展开应用,积极适配鲲鹏平台,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迅速构建起华为鲲鹏生态。

IT产品线中,华为只聚焦芯片、开源操作系统、存储、数据库、云等底层产品,其余上层生态和服务开放给鲲鹏凌云合作伙伴,实现生态链互利共赢。

2)飞腾生态

2019年8月上旬,飞腾发布《从端到云—基于飞腾平台的全栈解决方案白皮书暨飞腾生态图谱》,飞腾希望能从系统建设对芯片的需求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芯片和生态才能满足用户对于终端的更高需求,什么样的芯片和生态才能满足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飞腾也希望站在全系统集成角度,为集成商和最终用户梳理飞腾生态图谱并提供一套从端到云的全栈解决方案,给出集成模式和建议,提供已被验证的、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去分析目前技术架构的收敛趋势,协助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向更先进的部署模式转变。

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国内主流的云平台包括阿里云、腾讯云、紫光云、中兴云、浪潮云、 金山云、Ucloud等云厂商均已与飞腾平台进行适配。

国内20多家主流的OEM、ODM厂商已推出基于FT-1500A/16和FT-2000+/64芯片的服务器整机,其中基于飞腾新一代FT-2000+/64芯片的服务器产品群已于2019年5月在福州数字中国峰会上发布。

飞腾目前已经在云计算领域建立起了完备的生态。

3)龙芯生态

2019年12月24日,以“新时代、芯生态”为主题的2019龙芯新产品发布暨用户大会上,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指出,我国信息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独立于Wintel和ARM+Android体系外的第三套生态体系。为此,龙芯提供开源的基础版操作系统支持下游的操作系统企业、整机设备企业、解决方案企业推出产品版操作系统。龙芯通过基础版操作系统统一系统架构,实现操作系统跨主板兼容和CPU代际兼容,实现应用在不同整机平台的兼容。本次发布会龙芯中科发布了统一系统架构的标准规范体系,并通过与OEM/ODM厂商签署认证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从龙芯3A4000/3B4000起,龙芯CPU和主板升级均不影响操作系统及应用的兼容性。

据龙芯中科副总裁张戈透露,龙芯的合作伙伴已经增至近千家,下游基于龙芯的开发人员达到数万人,在政企、安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各个应用场景中都有了应用。

5.2分布式架构成熟,银行IT国产化渐近

IOE,分别指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三者分别是小型机、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领导厂商。它们组成的系统一度被视为各类企业后台的“黄金架构”。然而,随着“棱镜门”等事件的发生,去“IOE”也成了银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银行IT实现国产化成为了趋势。

银行业关乎民生大计,银行IT国产化大势所趋。

金融业在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其中银行业则是重中之重。2017年6月,《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 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 2020 年实现安全可信产品在金融业信息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同时《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中提出2020年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网络和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即“积极落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现关键基础设施基本安全、风险可控,健全客户信息保护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安全态势感知和防范应对机制,新兴技术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传统银行走的是集中式交易处理道路,各家银行的核心系统基本都构建在集中式架构之上,一般采用纵向扩展的方式即通过增加单机的资源配置来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核心业务系统的账户量和交易量都已经达到了超大规模,对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性能以及可用性、可靠性、数据一致性、业务连续性等要求极高。

传统集中式架构限制颇多,不足以支持银行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银行数量增加,银行间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入收缩,业务范围与业务内涵不断丰富,银行开始向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支付清算、智能风控、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使银行整体经营效率增高,有利于银行的持续经营。目前,传统银行业大多采用集中式架构的IBM小型机。IBM小型机以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相对优势占据了银行信息化早期的大量市场,然而其高昂的单机价格和有限的扩展能力已经与银行日益增长的IT需求脱节,银行亟需选择扩展能力更高、单机价格更低,并具有同等或者更优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技术完成新一轮的信息化。同时IBM在银行IT市场的垄断,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安全可信,国产架构在银行IT的应用应加速提上日程。

分布式架构技术成熟,纯国产架构变为可行。

分布式架构技术是为了完成大数据量、高吞吐量和高可用性的目标而诞生。分布式架构即“并行拆分、横向扩展”,多台计算机共同承载业务,建立起完善的横向扩展与容错恢复机制。分布式系统对单机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等要求相对较低,系统的性能主要受架构设计决定,这使得在银行IT建设中使用国产底层架构成为可能。分布式架构主要有四个优势:

系统可扩展能力强。可基于通用硬件扩展计算和存储能力来提升系统处理能力,满足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系统运行效率高。在对系统各环节合理拆分的基础上,可通过并行处理进一步突破传统串行处理存在的效率瓶颈;

系统运行可靠性好。将系统拆分后并行运行在多台相同的设备上,即使单一设备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仍可正常运转或仅局部受损;

系统成本优势明显。分布式系统基于相对廉价的通用计算和存储设备构建,获取相同处理能力的成本低于传统架构。

因此,分布式是实现国产化的必然选择,目前银行存量IT解决方案大部分采用集中式架构,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