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
/p>
/p>
/p>
通过一段时间的电话销售,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有意思: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
强者通常平静如水,并且相对平和。
为什么呢? 因为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那些混得不好的人,基本上都在大呼小叫。而那些在社会上有些地位的人,他往往很随和,而且他会把一件事情搞清楚,从这件事情中,能否有对自己有利的点,他们总是开放性的。 而且强者普遍内心强大且自信,他们已经不需要再证明自己强大了,所以反而能去向下兼容,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跟陌生人也能很好地处理关系。 而弱者由于内心的自卑,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喜欢上来就先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却陷入了一个“越自卑就越要去证明,越证明却越脆弱”的恶性循环。 就像一些弱者,经常接到电话以后,他总是觉得别人会害他或者对他不利,于是就很没有礼貌,甚至破口大骂。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外强中干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强大,张牙舞爪,逢人就先证明自己,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一样,但是你只要击中他们脆弱的要害,他们立刻就被激怒,非常生气和惊恐,原形毕露。 而内心强大的人,反而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内心脆弱的人,再小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生活处处是风浪。 内心强大的人都在示弱,而内心脆弱的人却都在逞强。他们的逞强,其实是需要外界的认可。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才活在别人眼里。 做一个强者,首先从内心强大开始,而这一切的开始,就要从自己平时的点滴做起。/p>
/p>
/p>
修炼内心,可以从阳明心学开始。 而学习阳明心学,就得了解王阳明老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主要思想。/p>
/p>
/p>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看电视剧【王阳明】,还有关于写他的书籍【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阳明心学的精彩语录,希望这个语录,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p>
/p>
/p>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4.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5.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6.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7.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18.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9.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2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p>
/p>
/p>
21.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2.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3.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24.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5.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6.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7.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8. 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9.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30.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p>
/p>
/p>
31.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3. 知行合一。 34.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3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6.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37.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8.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9.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0.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p>
/p>
/p>
41. 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42. 要活得轻快洒脱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43. 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44. 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45. 路,尽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46. 天理即是仁心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47. 求道须深下去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48. 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49. 自省才能自明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50.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内圣外王,我们就能实现强者恒强的状态。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强大的人,不仅外表强大,内心也依然强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