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食物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快于人口增长,居民食物消费量增加,营养不良大幅下降。现阶段,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包括健康中国2030、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等,并做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重要承诺。然而,新时期中国农食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中国农食系统亟需向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方向转型。当前是推动全球和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的关键时点,因此,如何改革农业支持政策,助力农食系统转型,成为中国和全球的重要议题。
2022年报告在2021年报告对农食系统转型方向与路径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时期改革与优化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助力农食系统转型的可行方案,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过去20年间膳食结构变迁,论述了资源环境相关的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模拟了调整农业生产者补贴结构和增加农业公共投资对粮食安全、经济效益、居民膳食质量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总结了财政支农对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还研究了在WTO贸易政策与改革的框架下我国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的调整压力和政策优化方案。
主要发现
第一,中国农业支持强度明显提高,2018-2020 年占农业 GDP 的 2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第二,中国居民面临膳食结构不合理和营养不均衡挑战,增加营养健康食物生产补贴、加大提高生鲜农产品生产率和减少损耗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增加对农村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等措施可以增加营养健康食物供给,提高居民对营养健康食物的获取能力。
第三,调整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使 2060 年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9.1%~42.4%,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如果考虑农食系统的碳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
第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绿色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投资回报率高,可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少投入品使用和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经济和环境效应,实现粮食安全、经济效率提升、营养健康和绿色低碳等多重目标。
第五,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支农缩小城乡差距的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更明显,其中农业产业支持和扶贫支出的作用更大。
第六,在降低最低收购价格至保障农业生产总成本并配套实施完全成本保险的政策优化方案下,农户种粮福利相对于维持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下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最少能够提升 0.1 个百分点,但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却最高可提升 8.6 倍,而粮食产量和进口量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政策建议
第一,重新定位农业支持政策,促进营养健康和绿色低碳双赢。从多角度、多层面支持农食系统向多目标转型,以实现国家提出的有关健康、环境、双碳等重大发展战略。
第二,以“大食物观”思路优化支持政策,促进以营养为导向的食物生产,保障多样化食物供给和降低营养食物的价格,推动居民膳食均衡和营养健康。通过增加对营养食物的生产支持和农业科技推广,同时降低损耗等,从而增强营养健康食物的供给能力。通过实施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政策和发放营养食物补贴券等方式,提高低收入居民对营养健康膳食的获取能力。加强营养膳食教育和指导,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开展营养知识课堂,引导科学合理膳食,从而预防和控制营养不良及相关疾病。
第三,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农业支持政策向绿色可持续转变,促进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突破性农业减排技术的研发。通过补贴鼓励推广和应用缓控释肥、深施肥机械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等绿色低碳技术,同时加大智慧化肥、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新兴绿色科技的研发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运用补贴政策和碳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绿色发展与碳减排,推动农食系统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第四,优化农业支持重点领域,推进营养健康和绿色低碳双赢。适当调整农业生产补贴的产品结构,支持营养低碳食物的生产,同时,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绿色农业科研与推广等公共投资,助力农食系统转型。
第五,优化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和地区分布推进共同富裕。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财政支农的创新举措,加强财政支农举措与其他政策的配套衔接,增加农村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提高农食系统的包容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
第六,推进农业支持政策箱体优化,减少农业贸易摩擦风险,提升农食系统的韧性。改革与创新农业支持政策,推动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转型升级,由对农业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的“黄箱”政策向扭曲影响甚微的“绿箱”政策转变,提升运用WTO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推动和引领WTO改革及国际规则重塑,创建稳定良好的国际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