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普华永道  推荐:智车科技

/p>

/

导读

/

/p>

为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普华永道思略特面向全球市场发布了第九年度《2020年数字化汽车报告》,从技术、消费者、法规、经济和能力视角,多元解析数字化汽车的发展现状和走势。报告共分三篇,其中首篇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撰写,并于2020年10月30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正式发布。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蒋逸明分享与解读报告,剖析影响四大汽车趋势“CASE”的驱动因素(CASE即Connected 互联、Automated 无人驾驶、Smart智能出行、Electric电动),将欧盟、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中国市场独立解读。

/p>

此活动图片得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授权使用。

/p>

技术­­——­­互联、电动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进步

“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无人驾驶技术的复杂程度远超预期”

/p>

互联技术方面,在自主开发和购买互联技术组件之间,主机厂正面临新的选择。部分组件可通过第三方实现,但主机厂自身需具备技术和能力打造关键价值模块,比如汽车架构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汽车安全、数据分析等。

/p>

电动技术方面,普华永道思略特基于各动力系统的技术趋势,评估电动出行(e-mobility)的技术发展进程,提出车辆的动力系统性能应围绕消费者价值主张进行开发。纯电动汽车(BEV)出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内变得更经济实惠,BEV成本实现与ICE(全称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即内燃机)持平的“转折点”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时间点——它很大程度取决于汽车类型、功率和续航里程(电池容量)。

/p>

智能出行方面,四类个人移动出行模式的自动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四类模式包括私家车出行和共享出行,以及主动驾驶和被动驾驶)。普华永道思略特提出,无缝的智能出行服务需以平台为基础,搭建模块化、支持开放式API的技术架构。

/p>

智能出行技术平台搭建模块

/p>

无人驾驶汽车的硬件、软件和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总体发展进度慢于预期。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多个富有吸引力的用例,L4级技术则受限于技术的复杂程度,有望在用户体验和系统复杂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具有商业价值的自动驾驶应用,将优先服务于专用场景,比如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机器人出租车等。

/p>

无人驾驶商用时间表

/p>

就中国市场而言,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也已经开始探索。与海外类似,国内企业已在开展面向普通民众且以商业化为目标的robo-taxi示范运营,并逐渐扩大运营规模,比如领先的无人驾驶平台robo-taxi。未来商业模式也正在逐渐清晰,即借助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的运营经验加快robo-taxi商用落地。针对robo-taxi,目前有三种商业运营模式:

/p>

自动驾驶公司与投资公司及地方创新机构/地方出行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p>

自动驾驶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与出行服务公司合作

/p>

自动驾驶公司自主运营从长远看,推动robo-taxi的商业化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联手,共同构建出行生态圈。包括自动驾驶公司联手车企,推动前装量产。

/p>

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出行偏好:私人交通工具更受欢迎

/p>

“消费者正在寻求安全、便利的出行方式——私人交通重获市场青睐”

/p>

普华永道思略特通过调研来自德国、美国和中国的各1000名消费者,以了解互联、无人驾驶和疫情对各个地区消费者出行行为的影响。

/p>

消费者调研样本分布

/p>

调研的主要结果和发现包括:

/p>

互联方面:

/p>

受访者强调了互联服务的重要性,其中安全和导航服务最受重视,各国消费者的这一偏好基本一致。

消费者希望车辆配有车载互联服务,但支付意愿可能低于车企预期。中国愿意为互联服务付费的消费者比例最高(58%),但中国消费者的付费意愿低于德国和美国(每月4.3美元,而德国为19.5美元,美国为17.6美元),支付意愿的差异来源于各国(数字)价格指数和内容订阅价格的差异。为了实现预期的付费意愿,互联服务供应商需站在客户价值的角度,提供能够与其他数字服务竞争的服务。

自动驾驶方面:

消费者认为,未来的5-10年内,无人驾驶技术不会在私人出行领域得到普及。所有地区受访者都认为将首先运用于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服务。

约有2/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其中75%的人愿意为单次无人驾驶服务支付5-20%的溢价。

消费者对无人驾驶在城市街道中应用的时间预测

智能出行方面: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出行模式偏好,与共享出行和乘坐公共交通相比,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变得更受欢迎。

采取定期清洁/消毒举措已成为共享出行服务中最重要的环节,以在疫情期间保障用户使用量。

无论疫情前还是疫情后,购买新车是所有地区受访者的首选,但汽车订阅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增长最为强劲。

消费者在COVID19疫情之前/之后购买/租赁/订阅汽车的可能性(%)

电动方面:

在德国和美国,汽油仍是最受欢迎的燃油类型,该偏好在年龄较大的受访者中尤为显著。

在中国各年龄段消费者中,混合动力系统最受欢迎。混动同时也受到了德美两国受访者的青睐(第二受欢迎)。

按年龄划分的消费者动力系统偏好(%)

法规——中国监管法规推动CASE技术发展

“法规旨在加速移动出行转型,但各个地区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

各地区不断更新的法规改变了CASE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电动汽车渗透率和AV(automated vehicle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实施进度。

全球近期发布的法规推动了CASE技术的采用,但仍待进一步完善;美国监管制度不统一,目前法规聚焦于商业层面,而非可持续发展;欧盟国家对CASE监管采取孤立/自下而上的方法,缺乏统一性;而中国以长期战略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方法,高效推动CASE技术发展。

2020年以来中国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智能汽车相关产业建设与政策制定。包括2020年2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将发展智能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自动驾驶应用提供更加信息化的交通环境;同月工信部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报批稿)》,将有助于建立自动驾驶市场准入制度。

报告节选:

/p>

/p>

- End -

/p>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