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补贴下降,探寻各环节竞争力分化与龙头效应提升的迹象。自 2009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出至今,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已经过了近 10 个年头。近年来,动力锂电池产业及相关产业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突破,到 2017 年我国动力锂电池的基本全部生产环节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并且伴随着研发体系、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在不断优化。面对我国 2020 年锂离子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350Wh/kg 的目标,以及新能源汽车最终摆脱补贴的成本压力,锂电池产业仍需要在各个生产环节继续做出努力才可能实现。

模型分拆结构:构建 28 个价值科目。基于数据可实现追踪性和产业链分工,我们将锂电池的价值构成分为两个维度进行分拆:第一个维度为主要生产环节,分拆为 Pack、电芯、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以下简称“LiPF6”)七个部分;第二个维度为每个环节的价值类别,分为原材料、制造费用、人工费用、毛利及税金五个部分。通过我们的拆分,我们将锂电池的价值组成共拆分为 35 个最终科目,例如“Pack-人工成本”、“正极-原材料”、“电解液-其他材料(不含 LiPF6)”、“LiPF6-税金”、“负极-制造费用”等。

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快速降低,抵御中游制造盈利进一步下落。我们知道,2014 年~2017 年动力电池产业链经过一轮中游放量发展之后,因为补贴政策调整进入到盈利下滑通道,相关环节上市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出现下滑,总体来说,单位 wh 中游制造环节产生的盈利是被压缩的。


download

声明:本站所有报告及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用户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