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郝静
当地时间11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18年排放差距报告》,提供了各国减排努力以及各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最新统计数据。
报告称,如今仍有可能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但从技术可行性角度评估,实现1.5℃温控目标的机会正逐渐减少;经历了三年的稳定期后,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增长趋势;如果到203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差距未能成功弥合,全球温度增长将很可能突破2℃临界点。
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达535亿吨
经过三年稳定期后,2017年来自能源和工业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排放)达到创纪录的49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上一年增加1.1%。再加上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排放(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左右)所增加的二氧化碳当量,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达到5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化石燃料、工业和水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影响2014年至2017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排放达峰情况不容乐观
到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排放量从增加到减少的转换临界点)对于实现《巴黎协定》下的升温控制目标至关重要,取决于所有国家的总排放量。尽管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峰或已承诺在未来达峰的国家数量稳步增长,但目前减缓行动的规模和速度仍然不足。迄今为止,已经达峰的有49个国家,仅占全球排放量的36%,这一比例不足以使全球排放量在短期内达峰。报告评估,如果所有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到2030年,只有57个国家有望达到排放峰值,占全球排放量的60%。
欲实现2℃目标 应加大行动力度
报告测算了全面实施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和全面实施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在2030年产生的排放水平,以及将全球温度升幅分别保持在2℃和1.5℃以内排放水平的最低成本路径,并对二者之间的排放差距做出了最新评估。
评估显示,当前各国的减排步伐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排放量的增加以及行动的滞后导致今年报告提出的差量比往年高。报告指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所有国家采取前所未有的紧急行动,实现大幅减排。欲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以内,各国必须将各自的减排目标提高为原有的3倍;欲控制在1.5℃以内,则需5倍的努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表示:“如果将此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比作全球拉响的火警警报,那么这份报告就已经发展为纵火调查。如今,我们有科学证据,也见证了全球为此采取的气候行动,但政府需要以更大的紧迫感推行更有力的行动。我们正在助长火势蔓延,而灭火工具却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尽管报告强调当前仍有机会缩小排放差距,使全球增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但同时也警告:如果按照当前形势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可能升温约3℃左右,且气温还会持续上升。在抵抗气候变暖的紧迫进程中,还未出现坚决、大规模的“铁腕”行动。
报告指明行动路线图
报告开辟了新视角,对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气候行动进行了阐释。通过在财政政策背景下分析全球排放现状,并对当前的创新措施以及私营部门和次国家层面的气候行动进行审查,报告出台了行动路线图,以最大限度发挥相关部门的减排潜力。
从国家、州和地方政府到公司、投资者、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民间社会组织,非国家行为体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开展实施大胆的气候行动,相关机构也逐渐被视为实现全球排放目标的关键因素。尽管减排潜力的评估存在显著差异,但有关方面指出,到2030年,将避免排放1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足以弥合实现2℃目标的差距。
如果再配合精心设计的财政政策,减排潜力还将提升。
“当政府通过财政措施补贴低排放替代品,并对化石燃料进行征税时,他们就引导并带动了能源部门的正确投资,从而大幅减少碳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刘健表示,“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财政激励措施所蕴含的潜力。目前,51个国家和地区已实施或计划实施基于碳定价的解决方案,覆盖了全球约15%的排放量。如果我们成功取消所有化石燃料补贴,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减少10%。对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也至关重要,如果一吨二氧化碳征收70美元碳关税,一些国家的减排量或许能达到40%。”
如果决策者接受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既定途径的实施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第九份有关排放差距的报告,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编写。他们对所有可用信息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IPCC特别报告中发布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2月6日三版 责任编辑: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