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美苏冷战:始于战争,终于表演
/p>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惆怅地说道:"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番话似乎是一个预言。
丘吉尔应邀访美。
1946年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不断“扩张”,“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着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演说是杜鲁门借丘吉尔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冷战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p>
/p>
1947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份国情咨文。其内容主要就是,敌视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一份报告也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大幕。
在领土方面,苏联领土巨大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地跨欧亚两大洲,东西最远的距离高达1万多公里,南北宽度超过5千公里,而苏联的2.8亿人口就散落分布在这片庞大的国土上。然而维持这个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复杂的国家其实非常困难,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统治力,在斯大林时代,卫国战争的胜利,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苏联一跃成为五常之一,而这些都是凝聚力的基础,而斯大林的统治力更是毋庸置疑。
而如何抵制铁幕呢?直接开战显然不合适。因为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一旦开战将又是一场会引爆全球的战争。战争刚刚过去不久,任何国家都经不起再来一场大型战争。所以大家都默契的达成了共识,就是都不主动直接使用武力。美国首先出手,对苏联进行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美国遍布世界的海外军事基地,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产物。
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但是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这些军事力量,可以将地球彻底毁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来打击对方。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明刀明枪直接打起来,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于是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苏联人在四年后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本来美国人还算比较淡定。但是随后不久,苏联人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这枚导弹的射程达到了6000公里。这一结果让美国人又陷入了恐慌,因为原本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美国人从来不担心被人攻击到本土。但是知道苏联人的导弹可以直接打到他们的头顶上,而这枚导弹是可以装载核弹头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淡定。更要命的是,苏联人随后又发射了人造卫星。
美国人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核弹威胁,指定了一个紧急措施。让一部分战略轰炸机载着核弹头,不分昼夜的在天上巡航预警。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远有一部分轰炸机在天上巡逻。以备万一苏联载着核弹的导弹飞来,他们能再第一时间进行反击。同时双方在这一时间疯狂的增加核弹的生产贮备,两国的核弹足够将地球毁灭。也正是这个原因,双方后来都保持了极度的克制。
另一方面,苏联的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人也加强了航天上的研究。两国从卫星上的竞争,一直到登月,都想压对方一头。间接的促使了航天事业的大发展。而后来也有学者提出,航天竞赛其实是美国人设计的陷阱。为了把苏联人往沟里带,让苏联人在这上面投入了海量的资金,间接的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其实美国当时发布的很多成果都是假的,只是为了引起苏联的竞争而已。
虽然两国都克制着,不对对方动用武力。但为了试探对方,以及进行战略部署,都在其他国家发动和支持了小规模的战争。比如印巴战争、越南入侵柬埔寨、朝鲜半岛战争等等。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人民推翻巴蒂斯独裁政权,古巴独立后,勇敢对美国说不,招致美国的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不得不投靠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世界以求得生存。而此时的苏联也正愁没办法对付美国呢,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在靠近苏联的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针对苏联的中程核导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基于巨大的威胁苏联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从1962年7月开始,苏联分批把导弹和发射器塞进集装箱,用货船运到古巴,再在古巴的丛林里进行组装。一开始,这事干得挺隐蔽,美国人也没多想;可是到10月份,还是让美国给发现了。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
这一刻,美苏双方都在核按钮旁边徘徊,一旦按下按钮,对于整个地球都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考虑讲究以后,在赫鲁晓夫先退一步的前提下,美苏双方终于妥协,他们同意各自撤去自己的核武器部署,才使得这场灾难得以避免,震惊世界的导弹危机,也终于以这种方式戏剧收尾。
这一场场竞赛,有的美国赢了,有的苏联赢了,有的就像是一场闹剧。但关键的是美国家大业大,在参与这些竞争的同时,还没有忘了自己的国家民生。但苏联就不一样了,光核弹头就造了4万枚,但人民却在排队买面包。美国虽然也曾经经历过泥沼和滞涨时期,但是最好好歹里根玩出了新花样“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解体后,曾经的政治领袖戈尔巴乔夫为了维持生计,选择了转型成为演员,也就是在各种剧中循环饰演自己的龙套角色,天天在荧幕中宣布“苏联,今天解体啦!”
卢布贬值,加上对演艺的热爱,
戈尔巴乔夫晚年为了生计,有时还会“接广告”。1997年,戈氏带着外孙女,为必胜客拍了一则广告,赚到16万美元。2007年,他又为LV拍了全球广告——戈尔巴乔夫坐在汽车后排,旁边放着一个LV的行李包,神情落寞,看着车窗外斑驳的柏林墙。这个不同凡响的创意出自戈氏本人之手。作为酬劳之一,LV承诺为戈氏创办的环境慈善组织“国际绿十字会”捐款,并在广告中做了植入。
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展开的殊死较量,国际局势随之也风云变幻。美苏争霸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50年代中期,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对奥和约的签定,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承认了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59年9月,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他也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美国也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在关系缓和的同时,争斗也在进行着。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阶段,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逆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是友好关系,两国共同的对手是美国。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合同,废除项目,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在其他地区,苏联则采用积极的进攻战略。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与苏联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却转攻为守,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
在中苏关系上,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70年代初,苏联已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在中美关系上,70年代初,美国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强硬苏联收缩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缓慢。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拉大。美苏争霸成为苏联沉重的包袱,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苏联被迫放弃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以苏联失败告终。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美苏争霸中的中国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挑战。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最终败下阵来,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合整理:老农《非常历史》)
美苏冷战往事:从盟友到敌人到毁灭
]
1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箴言,被许多人奉为真理。当国家落后时,他们认为挨打是因为落后。当国家强大时,他们依然认为别人要揍他,因为更强大的国家不许它崛起。
在这种信条下,国家只剩下一种选择:
成为最强者。只要你还不是最强者,你就必定挨打。而一旦成为强者,欺负弱者就是理所当然的。
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信奉恃强凌弱的强国,就是全人类的威胁。尤其是某些国家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只要几个人一商量,就可以发起一场战争。甚至元首独揽大权,对哪国动武,全在他一念之间。
二战时代的日本,德国,苏联,就是这样的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令人恐惧的庞然大物。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没有闲着,马上跟着进攻波兰,和德国瓜分了波兰,把国境线推进了二百公里。
1939年10月,苏联进攻芬兰,占地十万平方公里。
1940年,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被苏联强行占领吞并。
1940年6月,苏联出兵占领罗马尼亚土地。
二战后,苏联入侵过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索马里,扶持金日成将军发动朝鲜战争,也扶持北越政府发动吞并南越的战争。
苏联以武力支持外蒙独立,还趁机吞并了中国属地唐努乌梁海(图瓦)。
伪满洲国成立后,苏联是承认满洲国的23个国家之一。
但是没几年,苏联红军灭了满洲国,并以占领满洲国为筹码要挟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外蒙独立。满洲国稍微值钱点的机器、设备、物资,甚至发电厂的发电机、工厂的门框,都被苏联抢劫一空,正如它在德国所做的。
苏联攻入柏林后,苏军强奸了二百万妇女,近二十万妇女被强奸致死。而这些强奸犯丝毫未受惩罚,反而被奉为反法西斯战斗英雄。
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苏联甚至计划对中国实施全面的核打击,以彻底消除中国对它的对抗和威胁。它准备核打击的目标有酒泉、西昌、罗布泊这些两弹一星的基地,有北京、长春、鞍山之类的中国重工业大城市,预计可能让中国死亡上亿人。
2
苏联刚建立时,是一个工业落后国家。美国帮助苏联打造工业体系,实现科技腾飞。那是美苏关系的蜜月期。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正赶上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遍地都是滞销的产品,倒闭的企业,失业的工人和工程师。大萧条波及许多国家,苏联却是一个特例。
苏联有强硬的统治手腕和强大的宣传机构。它可以让广大人民在食不果腹的时候,依然把粮食交给国家去换外汇、机器和技术。它可以让人民把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都交给国家,自己只剩下极少的一部分以维持生存。
只有苏联体制,才有这样神奇的能力在大萧条时代凝聚全国的资金和廉价的劳动。
于是,苏联成为美国最大的合作国。大批失业的美国工程师和熟练工人,靠苏联找到工作机会。大批的美国设备、生产线,源源不断运到苏联。整个苏联的工业基础基建,在美国的支持下飞速完成。
苏联体制的成功,让萧条期的美国人很羡慕。很多美国人建议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以解决美国的经济大萧条。胡佛和罗斯福也确实学习了一些计划经济的做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起初和德国签订友好盟约,和满洲国、日本签订友好盟约。当苏联占据罗马尼亚直接影响德国利益时,德国对苏联开战。于是,苏联就这样成为中英美的盟友了。
二战中,骁勇无比的战斗民族让全世界看到苏联的厉害。
3
但美国人很快意识到苏联的危险。
1948年苏联拥有核武器后,美国就开始担心。美国开始发展远程轰炸机,发展远程导弹,不断增加核弹头。
苏联也同样忌惮美国,担心有一天美国会率先发动核战争,毁灭苏联,于是不计代价发展大型运载火箭,又在1957年发射人造卫星以占据太空主导权。
美国立即也在1958年发射卫星,并且在1961年就开始规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仅仅是人类征服太空的梦想,更意味着巨型运载火箭可以一次携带几十枚核弹头,分撒到苏联各地。
二百枚核弹头就可以给对方致命打击,为何美苏都囤积了上万颗核弹头?
/p>
万一对方实施核打击,可能会灭掉本国大批的核武器和运载火箭,所以要保证残留的部分依然有足够能力反击。
/p>
苏联曾经做过一个系统的研究,测算结果是如果美国出其不意对苏联实施核打击,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苏联的军事力量只剩下千分之一。这种恐惧让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在军备方面赶超美国。为了弥补运载技术远不如美国的缺陷,它甚至在古巴部署导弹,几分钟就可以把核武器撒遍美国本土。
/p>
如果一开始就出现领导人被斩首,大多数通讯设备被毁灭,怎么办?于是双方都发展了一种叫「死手」的系统,根据核辐射、地震波、人员生命特征等信息,如果判断出本国已经遭受毁灭性打击,那么所有的核武器自动发射,毁灭对方。
/p>
也就是说,即便国家被毁了,领导人死光了,还可以自动反击。
/p>
苏联的通讯设备远不如美国,万一通讯被美国破坏、干扰,无法发射,怎么办?苏联开发出一种极其简单而可怕的办法:在导弹上装一个广播发射台,向所有的核武器导弹发射信号。如果通讯设备被破坏,就发射这种广播导弹,在空中发射无线电指令,让所以收到指令的核武器发射出去。
/p>
这些自动化设备非常可怕。如果有一天,计算机程序出了一个bug,或者传感器受到干扰,或者某个恐怖组织黑客掌握了发射信号的密码,一大堆核导弹就自动发射出去了。
/p>
美苏二国的核武器竞争,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他们彼此不信任,谁都担心对方灭掉自己。
/p>
死手之类的自动系统还有个可怕之处:它不是仅仅打击敌对国,而是攻击所有核大国,以确保核大战中没有胜利者。
/p>
比如说,如果美国的系统走火,灭了苏联,苏联的死手系统会自动启动,灭掉世界上所有核大国,包括中国、英国、法国,现在可能还有巴基斯坦、印度、北朝鲜甚至伊朗。
4
军备竞赛,给苏联人民带来什么?
/p>
/p>
苏联成为一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让苏联人民有了身份自豪感。无论他们多么缺乏自由,无论生活多么简陋,他们的爱国激情总是如火似荼。
/p>
苏联时代原本有过得去的生活。他们历史上生活条件最好的年代,一个是沙俄时代,另一个是勃列日涅夫时代。
/p>
苏联人民有很好的福利,他们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产妇有三年产假,可以免费看病,免费上大学,政府分配工作。苏联没有富人,没有剥削,没有比尔盖茨那样的富豪,也没有川普这样的房地产商。年轻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富豪理想,因为这在苏联是不可能的。
/p>
如果把苏联和美国的生活水准做个对比,大体上可以这么说:把美国最富的前30%去掉,其他人的生活水平就和苏联人差不多。美国人虽然收入比较高,但是要自己买房,自费看病,自己交大学学费。所以整体上美国人的物质生活并不比苏联人好多少。
/p>
但是,美国有资本家,有私营经济,军备竞赛带来的科技突破,经常带动民用品的突破,即便是阿波罗登月计划这种看起来毫无经济价值的花大钱的项目,也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p>
而苏联却没有这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
/p>
苏联除了在军事方面勉强接近美国,其他方面全面落后。军备竞赛的升级,迫使政府不断把民生财富转移到军事,最终导致经济上全面衰落。
/p>
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彻底动摇了苏联人民对苏联的信任。那些加盟共和国,本来就是在暴力下强迫加盟的,苏联一解体,就纷纷独立。
5
冷战年代,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军事大国从来没有发生过一场战争,连局部冲突都没有,全世界却笼罩在大战威胁下。
有人说,核武器的军备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自从有了可以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再也没有大国敢轻易发动战争。
苏联的军事力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达到登峰造极。为了向北约炫耀它的力量,苏联在1981年举办了一场50万军队参与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而且全程公开,邀请大家参观。
这场演习,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军事评论家说:如果这是真实的西欧战争,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西欧战争就可能已经结束。
/p>
但是,那时候的苏联已经千疮百孔。跟北约的对抗,跟中国的对抗,对越南和其他盟友的支持,无止境的军备投入,让苏联的经济陷入困境。
/p>
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人发现,原来苏联老大哥竟然这样穷,最普通的中国产的廉价生活用品,都能在苏联换一大堆原料物资。
/p>
看到苏联匮乏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好处。让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总设计师,声望也到达登峰造极。
/p>
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解体,结束了冷战,让人类松了一口气。
/p>
但是普金大帝要让俄罗斯恢复它的大国梦。川普总统扬言让美国重新伟大。
/p>
还有一些人依然怀念苏联时期的辉煌。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国强民穷,只要这个大国可以满足他们的强国梦。
/p>
苏联模式,依然是某些大帝的强国梦。
/p>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体系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裂变、重构后,进入了一个更具一元性的、发展程度更高的形态。冷战后,全球化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虽然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领域仍不时出现动荡,但这已经属于新形态中世界体系的矛盾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历史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p>
由于苏联发展模式的失败和苏联为中心的国家集团的解体,人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历史性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以统一的世界市场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全球性建构。而且,既然“世界经济体”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那么西方类型的自由民主制度也将主导全球公民社会的建构。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随着苏联退出历史舞台而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于是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5] 显然,这种观点若证之以历史实践,乃是面向“过去”,对20世纪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发展道路选择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若放到世界历史坐标上,这种解释与20世纪曾经风行过的一些宏大“革命话语”一样,只具有“短时段”的意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以冷战终结为标志的这一结局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西方主导的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制度的胜出一方面表现出“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普世意义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那些20世纪的替代性选择方案实质都是相对落后地区对“现代性”的抵制或反抗,它们在与“现代性”的较量中终因落后而落败。但是,这些替代性选择的失败并不能得出新的选择不会再出现或人类不再需要新的选择的结论。因此,“历史终结”论并不具有对“未来”的解释功能,如同其他种种乌托邦理论,它无法论证继续发展中的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其虚妄就在于将短时段的历史观察升格为长时段的历史理论,将世界历史的一个阶段性变化夸大为终极性结果。
/p>
其实,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已经昭示人们,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除,苏联模式的失败也没有终结发展道路的竞争。因此人们还要继续应对现代性矛盾的挑战,还会因利益的纠葛而产生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并进而导致各种类型的冲突。当然,由于冷战的终结,竞争性选择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原来主导二元体系格局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因素的消解,原先被“遮蔽”的另一些世界性对抗开始发挥其威力。其中,伊朗伊斯兰革命所激发和推动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对抗西方世界和“现代性”的力量,这种被亨廷顿称作“文明冲突”的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正在以各种形式展开。但是,在竞争性对抗的实践层面还看不到真正具有先进性的另一种选择的主体及其替代性方案。况且,这种孕育于冷战时期的传统型对抗所表达的仍然是旧时代的矛盾。与国际政治的显性冲突比较,对人类社会影响更深远的是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及其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其中,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共同体边界的不对称、信息全球化与意识形态认知的不对称、全球性问题与国际社会治理能力的不对称是矛盾的集中表现。当然,上述矛盾在冷战时期也已产生,但当时受制于“二元世界”的分割而尚未达到“全球”程度。国际体系的冷战桎梏已被打破,世界体系的一元性得到了充分显示,人类社会进入了真正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也同时具有了全球化的形态。由上述矛盾而展现的新阶段的世界体系运动比冷战时期更直接、更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性困境。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体系与世界体系的张力因两者发展的不同步趋势拉大而更加凸显。